天山網訊(記者鄧寶報道)在新疆新源縣阿勒瑪勒鄉,農民王建軍很有名氣,他和興農農機農民合作社被視為伊犁河谷農機發展進程上的一個精彩亮點。
  2月11日,在該鄉塔格爾布拉克村興農農機農民合作社院內放置著各種用途、規格的農機具。王建軍笑著說:“加上配套的農具有上百台(套)。這左側的合作社辦公室、機庫棚,以及地面硬化全是用自籌資金30萬元及縣農機局的13萬元專項資金修建的。農機的維修和保養,社員能修的,由社員乾;社員修不了的,我親自修,同時也傳授他們技術。”
  王建軍1970年出生,10歲時因父親早逝輟學務農。1987年,17歲的他東借西挪籌資4000元購得二手小四輪,和哥哥晝夜輪流駕駛。
  王建軍在犁地、播種時特別懂得為他人著想,得到了農戶的認可和大量作業單。後來家庭經濟情況好轉,他幾度想重返校園,無奈因年齡大而放棄。他平日喜歡看新聞、學政策,被鄉親們稱為“有文化的帶頭人”。
  2006年,王建軍成功申請農機補貼,購買了一臺120馬力的大拖拉機,成為鄉裡最“時尚”的農機手,他採用“歇人不歇機”的作業方式,一晝夜能犁地300多畝,當年完成耕種2萬畝土地的作業量。
  2006年到2009年,王建軍依國家農機補貼的好政策,前後買了拖拉機、整地機、捆草機等農機具12台,享受補貼29萬元之多。農機具的大量使用,使他的作業面跨縣、跨區,作業量不斷攀升。
  王建軍勤於思考,善抓機遇。他從新聞中看到國家大力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就於2010年7月成立了興農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自任理事長,占合作社股金的四分之一。
  合作社剛成立時只有10人5台(套)農機,2013年發展到53人100台(套)農機,作業面擴大至察布查爾、伊寧、尼勒克、昭蘇等縣,僅春耕一項收入就達50萬元以上。
  王建軍加強了合作社的管理,依托合作社的資金、機具、技術和信息等資源優勢,逐漸集中農民手中零散的土地,由合作社統一供應種子、化肥、農藥,統一耕、種、收,統一田間管理,降低了種植經營成本,為合作社尋找到了增加經濟效益的有效途徑。2011年,合作社農田經營純收入達到165萬元。
  搞土地規模化經營,種植使用新技術,這是王建軍的致富經驗。2013年,王建軍流轉了4660畝土地,種植玉米、甜菜、小麥、大豆、油菜等,玉米每畝收益500多元,500多畝純收入達20多萬元。
  合作社還試種加壓滴灌鋪膜甜菜500畝,有效解決了氣候變化對甜菜生長帶來的不利影響,畝產達6噸以上,畝增效500元左右。王建軍計劃今年擴種到1200畝,全部採用高效節水加壓膜下滴灌種植,採用新型的3膜6行氣吸式精量播種機播種,一穴一連鋪膜、壓滴灌帶、播種一次性完成。採收時用全自動自走式甜菜收裝一體機,一次性可完成除葉、削頭、挖掘、清潔、搜集裝車等作業環節,日收穫甜菜300多畝,預計全年收入超過100萬元。
  致富不忘回報社會。2011年,合作社主動減免了貧困戶的作業費2.25萬元,冬季還出動機車為村裡各小隊的路面免費推雪。年初,王建軍被評為該縣2013年“十佳”新農村建設先進個人。  (原標題:新疆新源縣:農機大戶王建軍的科技興農之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62shxbe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